close

新闻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科学技术进步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1月16日,在大健康产业发展新趋势论坛暨海上院士讲坛第43期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顾晓松表示,生物医药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是创新,核心是人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和机遇。在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建立起协调发展、协同发展的系统观;面向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体系化建设;在产学研、金融与市场的相关环节发力联动,构建良好的生态;在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标准及国际标准、世界品牌方面持续努力。

  顾晓松说,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脑机接口、机器人等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使医疗器械、设备与技术方法不断地更新发展。新药研发、干细胞与细胞治疗、疫苗与抗体、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都为现代医学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例如,“数字中医人”等项目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场景。“目前,发展生物医药已成为不少国家的共识。多个国家政府和地区机构快速展开医疗AI布局。”顾晓松表示,“我们的创新一定要面向世界,避免无效竞争。”

  长三角地区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最为活跃、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今已组建了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重点围绕新药研发、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高端医疗设施与医药先进制造、AI和脑机接口、器官芯片、合成生物等生物医药产业的多个细分赛道,建设若干产业孵化平台与共性技术平台,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与产业转化之间搭建交流共创的桥梁。

  顾晓松表示,建设若干个产业孵化平台与共性技术平台,是推动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些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可以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现任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程技术产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

  顾晓松教授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领域取得诸多创新成果,提出了“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发明了相关新技术和新工艺,使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成功应用于临床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上市。顾教授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290余篇,获得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载入国际专著与教材。顾教授曾获国家技术发明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并连续多年入选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此外,2022年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常委,兼任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脑机接口与类脑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学会创会会员,国际英文杂志Curr Stem Cell Res Ther副主编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